菩萨是怎么修出来的?可以见人就称菩萨吗?
去年,我在微信朋友圈无意间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老奶奶递上一捆木柴给寺庙出家师,上面还附有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说感谢某某菩萨,这么冷的天送了柴过来,真是雪中送炭之类的话!当时我找到这个发朋友圈人的微信,跟他说不能称呼凡人为菩萨!还发了一篇关于这些的文章给他,可是对方也没理睬!...
去年,我在微信朋友圈无意间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老奶奶递上一捆木柴给寺庙出家师,上面还附有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说感谢某某菩萨,这么冷的天送了柴过来,真是雪中送炭之类的话!当时我找到这个发朋友圈人的微信,跟他说不能称呼凡人为菩萨!还发了一篇关于这些的文章给他,可是对方也没理睬!...
佛教教皇可不是普通的荣誉,这不是世间金钱、权势所能企及的,获得者必须是人们普遍认可并尊敬的,道德、智慧、成就必须是无与伦比的,也就是说必须是真正的巨圣德才有资格获得这一殊荣。
佛菩萨圣号不离口,是许多佛教徒的习惯,乃至见面时,互致问候,也是“某某菩萨,您好啊”,这似乎成了一种口头禅。然而,当佛教徒将“阿弥陀佛”佛号,菩萨圣号作为招呼语,口头禅时,当逢人就称呼对方“某某菩萨”时,他们究竟是在积累功德,还是在自背罪业呢?
回望弘一大师的一生,我们无法否认是佛法造就了一个文人的典范,成就了一个不朽的传奇。相比弘一大师的圆满,笔者更加哀痛屈原的遭遇。同处乱世,同样才情,同样孤高,同样爱国爱民,结局却迥别殊异......
当今佛教界的很多知名人士遭受了恶报果,但最后却都变成了在“代众生消业”。那如何分辨是他自己业力现前在偿还业障还是他在“代众生受苦”呢?......
许多人常被世法名相所迷惑,被一些著名活佛、法师、堪布的名相所迷惑,错误认为那些徒众很多,名气很广,寺院很大,或者传承很正宗等等,以致从未质疑他们所说的佛理是正宗的佛法吗?将邪法当正法学,将附佛外道、“貌似佛法”当做佛法去修而不自知。
前段时间,在佛教群里传播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即使没有修行,只要皈依三宝,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的时候,也能得渡”。这篇文章的账号竟然还挂着某某寺,阅读量达到 230 多万!我被惊得目瞪口呆! 我深深体会到了末法时期的悲哀。《佛与魔的对话》中,魔王波旬对释迦世尊说:“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
什么叫外道?佛教以外的道,以外的教,不是佛教以内的,就叫外道。但是佛教学佛人是不是只要成了佛教徒了,就不是外道了呢?不是!完全不是这样。成了佛教徒还要看你的知见,你所行持的是不是外道,你的知见是外道见,那也就是外道,所以关于外道内道这个问题,在见上非常的重要。
尘世喧嚣繁杂,让人时不时得按一个暂停键。正如这时,我们参访寺庙,庄严的佛像,明黄的经幡,古色古香的庭院,不由让人心生静谧,尘世的烦恼也好像烟消云散了。于是磕头礼拜、燃香供佛、绕佛三匝、唱诵经文等成了善信大众的习惯。而面对助印经书、筹款建庙、法会活动时,相信大多数人随喜功德款也是自...
社会上学佛的人很多,可以说随处可见,他们都很虔诚,烧香顶礼、朝山拜庙、参加各种法会、拿钱供养。可为什么这些虔诚者,有的烦恼不断、有的病苦缠身、有的家庭矛盾重重,难道佛法中讲的学佛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安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是假的吗?答案一定是“非也”。
近些年,有些人不仅把佛陀的教言改成了“心灵鸡汤”,在网络上获取流量,就连一些出家人乃至著名的“法师”,也喊着顺应时代的口号把佛说的一些戒律做了改变,并大肆宣说!可怕的是,这样的所谓法师竟然还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特别是那些初入佛门对佛法不甚了解的人,感觉这样的法师很睿智,认为这种“...
佛陀皆因大事因缘而住世,这不是一句空洞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和“稀有难得”所能比喻到位的。更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我们是解脱成圣还是轮回堕落的原则性问题,赶不上这趟“成就的末班车”,那真正是“过了这村没这店”了。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也称“唐三藏”。史书记载,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 520 箧,657 部。 我们不禁要问:玄奘法师为何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行走万里,从中土去天竺取经呢?
出家人到底可不可以吃肉?很多人对此问题有疑惑。如今我们会看到某些出家人,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一些出家人有吃肉的习惯,甚至“无肉不欢”。他们给出的原因充满着“逼不得已”和“大悲菩提”,让人们一时难以辨别真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现在是末法时期,圣者菩萨寥寥无几,不要把“大菩萨”“大圣德”的名号作为世俗的阿谀奉承任意扣在凡夫身上,不经鉴别乱认菩萨圣德,已经犯了轻慢佛法罪。
王祖贤、李娜曾经都是文化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她们走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修行之道,曾经的李娜,现在的“伏藏那玛大师”,祂回家了!而王祖贤,还在找回家的路,而这条路是那么的漫长、那么的苦涩……
笔者想说的是,真正的慈善只问耕耘,不求回报。慈善的本意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恩,而是为了让生活充满爱与阳光。而带有功利之心的慈善,发心不真,也让慈善打了折......
在末法时期,凡夫充圣,妖邪骗子横行,打着佛教幌子求名利者不可计数,大家可一定要擦亮眼睛。作为学佛的初行者,就更要格外小心,谨防进入以下三个初学佛者的误区。
搜索当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