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WM  2025-08-21 18:00 佛学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2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导语: 每当看到末法时期有人披著袈裟兜售 "功德",用 "消灾" 之名聚敛钱财,便更觉无上正等正觉南无羌佛住世说法的教诫犹如暗夜明灯,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修行,从来不是向外求神拜佛,而是向内破除贪执,让心地常沐春风......

偶然读到一句诗:"但教名利休缰锁,心地何时不是春。" 我觉得这句诗反映了学佛修行路上朴素的认知:从事物的表面看困住我们的是那些外在的名缰利锁,然而本质上是我们自己不肯松开内心的执念。

每当看到末法时期有人披著袈裟兜售 "功德",用 "消灾" 之名聚敛钱财,便更觉无上正等正觉南无羌佛住世说法的教诫犹如暗夜明灯,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修行,从来不是向外求神拜佛,而是向内破除贪执,让心地常沐春风。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名利二字,正是最易让人迷于 "相" 的虚妄之物。记得有个典故是释迦世尊在祇园精舍讲法时,曾指著院中的藤蔓说:"藤蔓缠绕大树,非树之过,乃藤自缠。" 名利何尝不是这般?它本是世间运行的工具,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同金钱可济贫,名声能传善,但若心生贪执,便成了勒紧咽喉的绳索,甚至成为残害众生的利器。

名利的执念,也是很顽固的 "妄想"。有人为争寺庙里的 "上座"之位勾心斗角,有人借 "法会" 之名推销高价 "开光物",这些行为看似披著佛教外衣,实则是被名利奴役可怜可耻的邪门外道。佛陀时代,有位叫须达多的长者,以黄金铺地购得祇园精舍供佛,却从未因 "大施主"的名声自傲,反而常说:"我所做的,不过是清扫自己心中的尘埃。"这才是对名利的正确态度——有之而善用,用之而不执,如舟渡河,到岸舍舟。

诗中"心地何时不是春",就出世法而言这里的 "春" 并非指事事顺遂的外境,而是内心不被贪嗔痴扰动的清明。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说:"譬如寒月,冷水凝冰,日照则消,无有遗余。" 心中的 "春",便是照破虚妄的 "日照"。

       末法时期,邪师最擅长用 "消灾" "升官" "发财" 等诱饵迷惑众生,他们抓住人对名利财色的贪求,把修行变成交易,将交易伪装成了佛事。殊不知真正的"改变命运",是真正依佛教诫如法修行,改掉贪嗔痴的习性,而非向外驰求的虚假幻妄之心。曾听过一个故事,释迦世尊住世时,迦叶尊者在竹林中打坐,天魔化作世尊模样说:"我有秘法,可让你即刻证果。" 迦叶睁眼便道:"正法不求速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便是 "心地如春" 的定力——不被外境的名利诱惑,也不因邪师的恐吓动摇。
       如何让名利 "休缰锁"?通过恭闻南无羌佛说法,我觉得应该有正知正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净其意便是解开缰绳的钥匙。当有正知正见懂得了"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观照贪念,明白贪欲的虚妄本质,反思我们所贪图的色,所想害的人,无始以来都是我们的亲人,换位思考,如果他们这样对待我们,我们会是什么感受?
 。  我们于生活中对待名利,既不必刻意回避,也不可肆意追逐。就像有位居士经营生意,盈利后常捐建学校,有人赞他"大功德",他却说:"我只是把多余的水浇给需要的花,既不空耗,也不囤积。

       "但教名利休缰锁,心地何时不是春",这句诗的真谛,释迦世尊早已用一生践行:祂舍弃王子的名利富贵,却在菩提树下证得圆满;祂拒绝弟子为祂建造奢华精舍,却让佛法如春雨般滋养众生心田。末法时期的邪师妖魔,纵然能一时披著佛教外衣迷惑人,却终究掩盖不了对名利的贪婪,如同冰雕的佛像,看似庄严,遇热便化。
       修行的路上,我们不必哀叹"世风日下",只需常常问自己:心中的缰绳,松开了几分?若能在每一次起心动念时观照贪执,在每一次面对名利时保持清醒,便是在栽种心中的春天。"春”不在远方的寺庙,不在昂贵的供养,而在我们每一个放下执念的瞬间。
>
       愿我们都能谨记南无羌佛的教诫,做名利的主人而非奴隶,善用名利,善待众生,让心地的春风,吹散末法时期的迷雾,在每一个当下,活得清明、自在、芬芳。
 

 

撰稿/扶摇直上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佛学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WM
WM 关注:0    粉丝: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