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每当看到末法时期有人披著袈裟兜售 "功德",用 "消灾" 之名聚敛钱财,便更觉无上正等正觉南无羌佛住世说法的教诫犹如暗夜明灯,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修行,从来不是向外求神拜佛,而是向内破除贪执,让心地常沐春风......

偶然读到一句诗:"但教名利休缰锁,心地何时不是春。" 我觉得这句诗反映了学佛修行路上朴素的认知:从事物的表面看困住我们的是那些外在的名缰利锁,然而本质上是我们自己不肯松开内心的执念。
每当看到末法时期有人披著袈裟兜售 "功德",用 "消灾" 之名聚敛钱财,便更觉无上正等正觉南无羌佛住世说法的教诫犹如暗夜明灯,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修行,从来不是向外求神拜佛,而是向内破除贪执,让心地常沐春风。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名利二字,正是最易让人迷于 "相" 的虚妄之物。记得有个典故是释迦世尊在祇园精舍讲法时,曾指著院中的藤蔓说:"藤蔓缠绕大树,非树之过,乃藤自缠。" 名利何尝不是这般?它本是世间运行的工具,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同金钱可济贫,名声能传善,但若心生贪执,便成了勒紧咽喉的绳索,甚至成为残害众生的利器。
名利的执念,也是很顽固的 "妄想"。有人为争寺庙里的 "上座"之位勾心斗角,有人借 "法会" 之名推销高价 "开光物",这些行为看似披著佛教外衣,实则是被名利奴役可怜可耻的邪门外道。佛陀时代,有位叫须达多的长者,以黄金铺地购得祇园精舍供佛,却从未因 "大施主"的名声自傲,反而常说:"我所做的,不过是清扫自己心中的尘埃。"这才是对名利的正确态度——有之而善用,用之而不执,如舟渡河,到岸舍舟。
诗中"心地何时不是春",就出世法而言这里的 "春" 并非指事事顺遂的外境,而是内心不被贪嗔痴扰动的清明。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说:"譬如寒月,冷水凝冰,日照则消,无有遗余。" 心中的 "春",便是照破虚妄的 "日照"。


撰稿/扶摇直上
声明:本文来自WM投稿,不代表佛学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你可能也喜欢
- ♥ 一个小恶行为可能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容忽视02/10
- ♥ 成功不可或缺:专注06/23
- ♥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那天,我蛮横不讲理了,我错在哪里?09/12
- ♥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04/19
- ♥ 年轻妈妈必学:这三个重要期的早教方法,直接关系你宝宝的一生10/22
- ♥ 万物皆当感恩,万物皆当敬畏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