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3
最近,我哥身体还是出现了恶化。妈妈慌了,到处打听,终于请来十里八乡闻名的大牌风水大师前来解难。他看风水,算命择日,查平安解厄难,查财运调感情,查过去看未来,化冤解仇等等,样样精通,道行高深......
母亲人生最后的三个月和三件事
母亲在她人生最后的三个月里,皈依三宝入了佛门,安排了按佛教方式来办后事的决定,大义凛然严词拒绝我的陪伴保全了我出家人的本分,母亲的往生也带来了正面影响,让参与的人都感叹学佛真好,同时使家人对佛教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父爱如山,聊聊我们眼中的父亲 3
父亲节虽然是西方国家的节日,但是全世界的子女在表达对父亲的感情上却没有差别。因为,爱可以跨越山河大地,穿过人山人海。为迎接父亲节,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事与朋友,记录下他们与父亲的难忘故事。
心中无贪念,便是人生大格局 3
我们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被“名、利、权、情”这些贪念所捆缚,即是“名缰、利锁、权牢、情关”。这些东西把我们锁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当中,而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如何控制这些贪念。
不明善恶因种,即使再努力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
如果我们的知见不正,自认为是在做好事、善事,符合佛陀教戒吗?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符合佛陀教戒,而我们去做了,不仅没有功德,反而会造业!
学佛要当下开始 2
人生短暂的生命,燃烧得离熄灭越来越近,莫要等到即将燃尽才蓦然惊觉发现,一切都来不及了......
齊心發揮大愛 聖蹟寺持續援助社區與山火災民 2
因加州山火肆虐,2 月 20 日聖蹟寺及聖格講堂的法師和義工們將五個貨物架慈善物品分別送到帕薩迪那動物之家,以及白色紀念教堂......
把握人生之尺,不为丈量他人,只为修正自己 3
给人造成愚痴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以为自己掌握的一切都是真理,对世间上的一切,无论是精神或者物质的,都拿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心境去作为尺度来衡量,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对,否则统统斥之为错。
满足一千个欲望与战胜一个欲望,何去何从? 3
世界不会让一个心静的人喧嚣,生活也不会让一个心静的人徘徊。在我们追求名利之前先要学会静心,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己成为名利的主人,而非欲望的奴隶。最近笔者读了一本好书,讲到如果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心境,摒弃那些不该有的贪欲,那么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从“贪得无厌”到“舍得无厌”,吝啬鬼在学佛中转身 3
巧玲并不缺钱,家财万贯现在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巧玲家底殷实,肯定名列其中。但,巧玲那是小钱难出门,大钱不下炕,存折儿上的数字只能上涨,不能下跌。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巧玲花百万娶了的媳妇。悭吝比她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巧玲最后还是败下阵来......
早日依止高僧圣德修学如来正法 2
一次公司外出开会时,同事突然发出了感叹说:“现在寺庙都商业化了。”我的同事哪里知道,现在是末法时期,不仅佛教界是乱象丛生,社会上的人也是形形色色......
行孝不能等,我不再自己欺骗自己 3
妈妈年近七十,早已不是那个年轻漂亮、利落干练的妈妈了。她为我们儿女操劳,早已白了头发弯了腰。但是,作为女儿的我却没想到的是妈妈越来越老。想到这里,我突然感觉特别害怕!怕在不经意间,妈妈突然离我而去时,我还能为她做什么?
含泪记录父母临终往事,解密丧事中民俗迷信与佛门孝道的迥异 3
依民间习俗,人死后要马上给亡者换寿衣,否则身体僵硬后就换不来了。其实这种习俗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人刚断气时,地、火、水、风四大开始分离,痛苦万分。死者的灵知心识(俗称:“灵魂”)开始慢慢离开肉体。这时只要有人稍微触碰一下亡者的肉体,亡者敏感的神识立即会感觉到刺心的触痛。
谁能保证明天起床是否活着? 3
人生无常,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谁也料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谁也不能保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
唐王李世民的话比佛陀的规制还大吗?
南无羌佛说:“法门有八万四千,佛法只有一种,都得依教奉行,不能更改。”我们的善根因缘有差别,但想解脱都得依佛规制,而学佛成就的律规标准,正规的佛教标准都是相同的,任何圣者或任何行人都无权改变或者降低佛陀法规标准,都得依释迦佛陀制定的教戒为标准,不可因种族、因人而改变。
有多少观念在阻碍我们探索未知? 3
在没学佛之前,我认为只要心是善良的,愿意去做一些好事,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去损人利己,就是一个好人。我当初并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加州各地慶祝「佛定放生日」祈願世界和平災難消弭 3
加州多地響應「佛定放生日」同步舉行放生與祈福活動 (綜合報導)10 月 29 日,加州多地響應「佛定放生日」同步舉行放生與祈福活動,南北共振、悲願齊發,佛弟子以實際行動踐行佛教慈悲理念,以此善行,同願世界和平、眾生安樂、災難消弭。 當日上午十時,南加州 Covina 市的第三世多杰羌佛文化...
红尘炼心,练的是一颗平常心 3
平常心是以平常的心态,勤于事、正于事,明于事,不囿于事,不惑于事,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一种处世态度,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一种诠释,更是修行人依修佛法的指引,从且修且行中获得的觉悟。
清明报恩法会后的沉思与醒悟 3
父母恩重,难以为报。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有些事还来得及弥补,而有些事已成为永久的遗憾。

搜索当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