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开示录-经律论三藏律藏戒律
勤学经律论三藏圣教,寻求了生脱死的途径和方法。经、律、论名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义也。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故三藏亦即三学。
勤学经律论三藏圣教,寻求了生脱死的途径和方法。经、律、论名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义也。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故三藏亦即三学。
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佛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
《禅门日诵》上载有憨山大师《费闲歌》十首,讲十件难事。这十件事办不到,就是空费力,就是闲无用,故曰《费闲歌》。若把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难事是:体道难,守规难,遇师难,出尘难,实心难,悟道难,守关难,信心难,敬心难,解经难。
说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见得他是道呢?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了。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
戒律虽有大小性遮之分,皆要丝毫不犯,持戒清净如满月,实不容易,不可不小心。受佛戒,是难得希有之事,所以受戒后,要谨慎护戒,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
讲起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圣贤的妙用,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烦恼与菩提,如反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行就为难。所以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时间长短唯心所造!只要能定慧圆融,二谛融通,深入三味,一念无生,则见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行住坐卧,不要心外见法,每天不被境转,任你暑去寒来,与我不相干。如如不动,念念无生,这就不被境转,修行就不错过时光了。
凡在三界之内,都要六道轮回,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恶道。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三界六道,身量寿命,长短不同。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地修行。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
人生之宝贵,如盲龟遇浮孔,而今生已得遇佛法,就要依教奉行,依戒定慧种种法门降伏其心。而人往往有高低贵贱之分,皆由五戒十善之因,有上中下不同,故感果为人有贵贱不等。故要修因感果,念念在道,则处处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闻,就要努力修行,...
虚云法师阐述了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若传戒如法,僧尼又严守戒律,则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败。初发心的要谨慎护戒。学习大小乘经律论,以求明白事理,清净觉地本来不染一尘,但佛事门中就不舍一法,出家受戒,先受沙弥十戒,此十戒中,前四是性戒,后六是遮戒。次受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尼众有三...
虚云法师开示修行人要放下烦恼,放下人我是非,脚踏实地的修行。修行并非上香、打坐就是修行,而是处处在生活中。
修行人不要光为衣食行所忙,而要在衣食行中时时修行,不为外境所迁,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时时除妄念,时时用功精进。
虚云法师开示,说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道理。世法外无佛法,佛法与世法无二无差别;佛法是体,世法是用。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起分别心,不生烦恼心,则与道相应,否则是在烦恼中过日子就苦了。烦恼即菩提!
忍辱修行,雪姐在朝着“不因讪谤起冤亲,怎证无生慈忍力”的方向前行。换做我们,面对怨怼、误解,是出言回击、暴跳如雷,还是会从容淡定?面对黑锅,是哭天抹泪,还是不染不执、如如不动,不上魔的当?
历史上密教流传地域十分广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为兴盛。日本密教传承自中国的唐密,唐密传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东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两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东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
佛菩萨的加持,决不能以凡夫的世俗观点去看,以为一定要大富大贵、名利双收才是加持。我认为拥有暇满人身,让自己在没有生存压力等违缘情况下,能精进修行,逐渐走向解脱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加持。
虚云法师在结夏安居日,说明过去诸方规矩,结夏安居佛制来历,教导行人不要忘失自己,用公案的故事,说明一切处都是道,一切处都是佛法,以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说明修行人不要被外境所迁。
要想不被境转,就要用功,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则何净秽之有?知道一切唯心造,见物便见心的道理,举止动念就有下手处,有着落了。若净秽凡圣心不忘,就把本来处处是道场,变成处处是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