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哪有什么天生一对,这一对学佛夫妻全靠“经营” 3
我先生今年 50 岁了,他性格内向,平时话不多,脾气可不小。特别是年初病了一场,不断看病吃药之下,他性格更加暴躁,动不动就发火、骂人。在越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得越真实。争吵时,话赶话,那不是互相伤害吗?我不想争赢了话题,丢失了感情......
从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拍下“天国”说科学与佛法 3
科学的魅力在于打破任何常规的短视,而获得绝对的真理,而这所谓的真理,也许正是逆常俗思维而征得......
子女如何真正尽孝呢?从父亲和公公的去世说起 3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法用言语道尽。父母爱孩子,那是放在心尖上。只要孩子需要,父母倾其所有,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作为儿女如何回报父母的深恩呢?又如何孝敬父母?怎样的孝敬才是真正的孝敬呢?......
要成为真正的圣者,必须要严持戒律,依教奉行 3
要成为真正的圣者,必须要严持戒律,依教奉行,一切为利众生,累积善业功德,才能成功,这哪里是佛祖随便一加封就能成圣的呢?
点滴都要在行持中 2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生活佛法化,就是要依佛教诫,把学到的慈悲,善良,功德,如何行于众生道中让众生获益、解脱、成就、幸福。
修行分享-浴火重生
佛菩萨的加持,决不能以凡夫的世俗观点去看,以为一定要大富大贵、名利双收才是加持。我认为拥有暇满人身,让自己在没有生存压力等违缘情况下,能精进修行,逐渐走向解脱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加持。
为了钱,你愿意付出什么?为了幸福,你又付出了多少?
说起“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语,很多人会把这句话理解为:觉得有了钱就可以做到一切,只要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电影《一出好戏》起底人性,佛陀所说“凡情 20 法”贯穿全片
我带着女儿一起观看了黄渤第一次执导并主演的喜剧电影《一出好戏》,虽然是喜剧题材,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反倒有些沉甸甸的感觉,甚至为影片中深刻的人性揭露而汗毛倒竖!更为众生执着于“贪嗔痴”三毒不能自拔而难过。
请大胆向身边人表白——“我珍爱生命” 3
明明心里向往着什么,却因怕遭受他人的异样眼光而退缩;几句简单的话悬在牙关,因心怯而难以和盘托出。关于珍爱生命,我曾有过太多的顾虑。众生本平等,却被我分成了三六九等。面对鸭子或虾被宰割的悲惨命运,而我非但不劝阻和远离杀生行为,还知戒犯戒,罪加一等,何等愚痴啊!
笃信正法,往生极乐——81 岁慈母念佛往生 3
我的母亲马锡美,2012 年皈依的佛门,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母亲有一个很庄严的坛城。她每日早起,洗漱后就在佛堂里磕头、打坐、念咒,直到她临终时完全不能起床,从未间断......
没见过世面,就别自以为是
事实上,一个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往往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优越,因为你见过的只不过是世界的一个面而已。而世面这东西没人能见得完,人只要活着就一直在见世面。在世间法上 “没见过世面”,没什么好丢人和感觉可耻的,今天没见,明天就可以见,何况“世面”本来就是相对的。
这是一种执行而不是自发的行为 3
我算是一个学佛多年的人,自认为以严持戒律为标准要求自己。可这样的我,在梦里尽将自己奉行的不杀生而行放生丢了一半!怎么回事?......
陈晓旭跟林黛玉一样凄凉的命运,为什么?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为大众所熟悉,她似乎凝聚了人生的悲欢剧,虽具稀世俊美,却在命运的颠簸中香消陨落......
害怕“满街的鬼”几十年,原来七月十五竟是吉祥殊胜的佛喜日和了生日 2
农历七月十五日,民俗上称为“鬼节”或“中元节”,据说这天阴气最重。所以我以前特别害怕传说中不吉利的农历七月......
家庭教育中,规划、认知、学习方法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培养子女成才的关键,但在现实中,由于规划、认知和学习方法的不同,会使孩子们的发展道路有很大差距。
三步一叩冒雨朝拜五台山,殊胜法喜如人饮水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之一的五台山,是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世界各地游客的旅游胜地,更是众多佛教徒竞相朝礼的殊胜地。据说,若有众生虔诚礼拜五台山,文殊菩萨将化身护其左右。但要想登黛螺顶必走大智路。七月总是多雨,我开始三步一叩拜山了,也终于感受到了真心朝拜的力量真不...
父女冤结何时了?怨女变孝女的华丽转身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可是我怎么就成了“破棉袄”?我这一路童年的成长过程,都是心酸和泪水,自己也就像垃圾一样被随意丢弃......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3
面对生死选择时,我们是否都能放下自我的利益和挂碍,以他人为重呢?这个时代,陌生人之间普遍存在信任危机,更多考虑是自身的利益,大部分人是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或惹上麻烦,又或者万一被施救者醒不过来,就摊上了大事......
重温电影《食神》,感受剧情背后隐藏的哲理 3
史蒂芬·周(周星驰饰)虽然是全港知名的食神,但他成名后,过分注重食品的包装和宣传,忽视了对美食本身的钻研,最后被徒弟唐牛当众击败。近些年,很多人越来越崇尚外在的“包装”,崇其表而失其里,仿佛不经过一番包装就无法示人。过度的包装,完全盖住了商品本身的风头,最终只能令人失望。
搜索当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