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WM  2025-07-10 18:00 佛学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19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导语: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这是修行的境界,也是生活的智慧......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偶然读到了这句诗,我豁然间得出个人的一些感悟,真正的修行不是远离尘世的避世,而是以一颗明洁如止水正知正见的心,去观照世间万象,在烟火人间中修得福慧,最后成就解脱。

通过恭闻南无顶圣如来说法,了知"心如止水"并不是要让自己的心如同死水般毫无波澜,如一潭死水,而此"止水"非彼"死水"。这里所言的"止",是一种"定"的境界——如平静的湖面,风来不惑,雨落不惊,却能清晰映现万物的倒影而不执。

现实生活中,我难免常被各种我执、欲望,搅得心湖波澜四起:为名利焦虑,为得失烦忧,为聚散伤感。时至今日已修行多年,但还是存在时不时的因生活中的琐碎不如意而心生嗔念,无法达到“止”的境界。我深知这种"止"的功夫,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观无常,畏惧无常的迅速,然后通过一日三审的不断改正自己原来错误的行為来相应诸佛菩萨的教诫。

正如南无顶圣如来在《极圣解脱大手印》中说法:"行住坐卧皆是境,勿追花红柳绿灯。男女穿梭眼前过,未见有人入本心。"修行中应随时要锻炼自己的无为境界,不执着,才能使心不被外境所迁转。

南无顶圣如来曾说法:"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反观我自己不正是因为被生活中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遮蔽才无法看清世间真相吗?就像蒙尘的镜子,难以显现本来面目。

如果当我真正懂得了"烦恼即菩提",当我真正畏惧无常,学会了拿得起放得下,想到自己很快就要死了,任何人事物将与我无关,还有什么可执著的,烦恼自然荡然无存,便无有什么绳索束缚我,只有点滴依教奉行,去慈悲,利益众生,这样我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才能走向解脱的阶梯,而不是奔向火葬场,再到六道轮回中。

记得一位师兄分享他参加一次布施活动,当他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沧桑的流浪老人时。起初,只是按照惯例递上食物和衣物,直到有人提醒他:"布施不仅是给予物质,更是给予温暖与尊重。"于是他蹲下来,轻轻握住老人的手,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后来师兄分享说,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我作为施舍者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深深的悲悯——他的苦难,何尝不是众生皆苦的一个缩影?这种体验,让我对"慈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慈悲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心量,是"同体大悲"的境界,是把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他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这是修行的境界,也是生活的智慧。跟随南无顶圣如来修行的路上,我慢慢学着以止水之心观照世间,以智慧之眼洞察真相,以慈悲之心包容万物。愿我们都能在这喧嚣的尘世中,修得一颗明洁如镜的心,既能照见人间百态,又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光明。因为真正的修行,从来不是远离人间烟火,而是在烟火人间中,修出超越世俗的福报与智慧的双修,就是福慧圆满而至解脱的境界。

 

 

撰稿/扶摇直上

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佛学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WM
WM 关注:0    粉丝: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