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是非,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人生而不同,正如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世界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子贡问时》曾记载这样一则有趣的事迹:
早晨,孔子的学生子贡在院门口洒扫,一位客人到了,想向孔子请教时间的问题。子贡自告奋勇说,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于是客人问子贡:“一年有几个季节呢?”
子贡答道:“一年有四季。”
客人说:“三季!”
子贡理直气壮说:“四季。”
客人毫不示弱说:“三季!”
“四季!”“三季!”
两人争论不休,到中午也没消停。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立刻向孔子禀明原委。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了一阵后说:“一年仅有三季。”
客人听了这话,便大笑而去。子贡再追问孔子时,孔子却答:“一年有四季啊。”子贡不解。
孔子语重心长道:“此一时彼一时,方才那人一身绿衣,就像田间的蚱蜢,只在春天生存,秋天就结束生命,又何尝知道冬天的存在呢?你要跟这样的人争论,三天都不会停止的。”子贡听了,深以为然。
认知水平不同,强辩毫无意义。而且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学识素养、心胸格局等千差万别,自然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
如果你是司机,看到行人在马路中间徘徊不前,会怪他不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你是行人,会觉得车主为什么不主动礼让?如果你擅长某项工作,会嫌弃新人笨手笨脚;而新人呢,期待同事多些体谅与帮助。在儿时,孩子希望父母尊重理解自己;当你为人父母,却总嫌孩子叛逆,不懂父母的苦心……
尽管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认知,但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外界,符合自己的认知就是正确的,不符合自己的认知就是错误的。矛盾和误解,也就从中产生了,因为一切从“我”字出发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带弯钩的“刺”,当外界说我们不好、伤害我,诋毁我、与我们观点不同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外界这些信息统统“钩”进来分析,变成执着、烦恼,被外境所迁,进而在语言和行为上做出回应。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小事变成了大事,小问题也变成了大问题。
如果别人诋毁、谩骂我们,我们没有听到,再见到他时,自然会与之交流,热情打招呼。若听到了,难免不把是非“钩”进心里,会想不开,生闷气或愤愤不平,失去了从容淡定。只是“听到”与“未听到”吗?其本质还是执着与不执着。
内心执着了别人的话语,把它们变成了包袱背在了身上,烦恼和伤害也随之而来了。不执着他人的话语,任他评论,我心岿然不动,恰似“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之理,才是智慧之人。
《世法哲言》有云:“是非由或自论,凡事之非,莫可于执,著之抗言之斗,自度非业加盛,终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挂怀。”
大意是说,我们面临是非的时候切不可执着它。是非出现以后,让别人自己去理论,他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然的话,一纠缠在是非里,就会造成争辩,互相之间言语争斗。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最后,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谁是谁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态愈演愈烈,相互间的感情也就愈来愈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复杂,乃至于引起祸患。所以面对是非,不能挂怀。
想一想,子贡与那个客人不就是争论“一年有三季还是四季”这个问题从早晨争论到中午吗?直到孔子出面才解决。
当然,笔者要强调的是,上面说的面对是非不可执着,是指外界对自己的评判,在这个范围内的是非,我们不去论长短、挂于心。若是修行人违背国家法律、伦理道德,违背戒律、修行,我们还不纠正、改正,打着“不执着”旗帜胡作非为,那就是假修行、真小人了。所以,需要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言归正题,面对是非,不想被是非牵着鼻子走,不凡先看轻它,再放下它、不执着它,用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勉励自己,使心胸豁达,处事深远。日复一日,自然受用无穷,何乐而不为呢?
撰稿/花开半夏
编辑/悦色
声明:本文来自WM投稿,不代表佛学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你可能也喜欢
- ♥ 为何“贡高我慢”者终究难成大事?10/03
- ♥ 把握人生之尺,不为丈量他人,只为修正自己01/09
- ♥ 佛弟子访谈(八十):南无羌佛《哲言精选》歌集欣赏(二)02/06
- ♥ “民间土法”真能利益亡亲吗?让我们一探究竟05/23
- ♥ 如何认清自己,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命运06/21
- ♥ 从新东方课堂走下来的董宇辉,何以能再次走红直播间?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