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锭银子的威力
有个小和尚精进修行。寒来暑往,日子似水而逝,小和尚感觉自己进步很快,耳聪目明,慧根已生......
有个小和尚精进修行。寒来暑往,日子似水而逝,小和尚感觉自己进步很快,耳聪目明,慧根已生......
一天,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突然给我电话,说他已经皈依了,想请我去他家里和我探讨一下学佛的理论和受用。 我来到他家,见他家里设了一个非常庄严的佛堂,供桌上的各种供具也是金光耀目几近奢华,供桌上还供奉着一件袈裟。经过询问才知道,他不知在哪里听说佛弟子对出家人的袈裟也要恭敬供养,于是...
禅师有三个徒弟,因他们经常受到大家的赞扬,自以为很了不起,就不再想努力修行。禅师为了点醒他们,特举行一场考试。禅师唤来三个徒弟道:只要你们三个在打坐中,经得住考验,就算过关。
一只山羊很久以前是一个婆罗门,因杀羊祭祖造了杀业,沦落在畜生道 500 世,被人砍断我的头已经 499 次......
禅师是这样对弟子说的:“人分三等,不是以身份高低而论。上等人来禅床上应;中等人来下禅床待;末等人来要去山门外迎。”他曾经自谓云:“七岁孩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伊。”
在《六祖坛经》有里有这样一个公案: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位时,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供佛供僧,大肆宣传佛教思想,当时,全国上下可谓是佛教盛行,人们对于佛教,佛法,僧人都十分的尊敬,地位很高。 当时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梁武帝听说这样一位悟道的高僧远道而来,自然十分高兴...
二郎看到含辛茹苦的母亲遭受如此惨烈的天谴, 二郎心如刀割,心性也彻底改变,他没有反省是因为自己和母亲的嗔恨心、报复心、和累世今生的恶业而遭此果报,更没有痛定思痛,改恶向善,反而从一个单纯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充满了仇恨的人,二郎的恶行恶业不断升级......
从前有间庙宇,被盖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一望无际,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
释迦牟尼佛在一次法会上为弟子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前某地有位家财万贯的富商,他讨了四个妻子:第一个妻子伶俐可爱,整日娇滴滴地作陪在富豪身边,寸步不离;第二个妻子是抢来的,长得闭月羞花,是个大美人;第三个妻子,整天沉溺于生活琐事,把富豪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妻子...
人在做,天在看。善恶之报,因果循环。无利不生贪,有利更求贪。贪是众生造恶业的罪魁祸首。员外夫人因为贪念而造黑业,堕至地狱受恶报。老员外二个儿子各自来讨债还债,了结因果。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啊,没人能逃脱。因果面前,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宇宙的因果定律。
修行路上,你的那颗心有被奴役了吗?......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讲《心经》, 乃至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得“头头是道”。然而,这些讲《心经》的法师、活佛们真的理解、证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一体的境界了吗? 密勒日巴尊者是雪域高原非常著名的实修实证的大成就者。当年,曾有一位在庙上讲经说法多年的法师,听到密勒日巴尊者的...
我曾经在一个寺庙里,看见一位出家人在给善信们做完皈依后,有信众就问出家人:“皈依后要守五戒,五戒里面有不杀生这条戒律,我们若在逢年过节或是遇到家人过生日,家人要杀生怎么办呢?” 这位出家人信口回答说:“皈依实际是方便皈依,在杀生的时候就念佛嘛,念了就对了。”他还补充说,他为了寺庙...
有一位修行人,习惯每天在大树下诵经、持咒、打坐、修法。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沉,就起身到林间散步,偶然走到一个莲花池畔,看到莲花正在盛开,迎风摇曳,十分美丽。他心里升起一个念头:这么美的莲花,摘一朵放在身旁,待会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芬芳香气,我精神一定会好很多呀!于是,他弯下身,在池边...
一天,二郎晃荡着来到了金陵的一座大寺庙前,刚一迈步又被推到山门外,始终进不了山门。这时有人进去报告了方丈老和尚,这方丈是个修行的大成就者,他微微闭目一观,就已经知道来者的来龙去脉。方丈随即来到山门口,二人来到知客室落座 ,方丈把二郎的身世告诉了二郎,可二郎仍不知悔改,终于有一天恶...
严守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言行,让我们不该有的行为、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都能及时得到制止和去除。
共命鸟又译作生生鸟、命命鸟,是一身二头之禽鸟,即两头鸟。它“一生两命,识别报同”,共用一个身体,却有两种不同情识的生命,而又互通腹食,生则同生,死则同死,生命一体。 《佛本行集经》卷第五十九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往昔久远之时,某一座雪山下,生活有一只两头鸟(即共命鸟)。它们轮流睡...
佛家有戒“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有人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便利,偶尔行一些小恶,无伤大雅。而一些太小的善事也就没什么好做了。殊不知,千里堤坝毁于蚁穴。小小种子可成参天大树。其实,无论小恶或小善,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回到我们身边。还是来看三个小故事吧......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寺僧们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锺声,止于锺声......
搜索当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