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拜佛人,拜的是自己的欲望
回顾我之前见过的拜佛人,他们懂拜佛吗?他们那一拜,是诉说人生的不如意;他们那一拜,是祈求人天福报;他们那一拜,是渴望人间的“圆满”......
回顾我之前见过的拜佛人,他们懂拜佛吗?他们那一拜,是诉说人生的不如意;他们那一拜,是祈求人天福报;他们那一拜,是渴望人间的“圆满”......
我今年七十二岁,接触佛教已二十三年,表面上看是一个“深入”佛门的佛弟子。但之前,我迷迷糊糊赶佛潮,浑浑噩噩度年华,任时光轻易流逝。直到六年前,通过一场助念我才明白什么是真佛法。
“今天我恭读了一本佛书。”“我今天恭读了几十遍《心经》。”“我今天学了一个某某法。”……几个人在分享自己的喜悦,脸上还挂满了得意,好像这样就离成就不远了......
礼仪修养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规范,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佛弟子也没有理由挑战、漠视这种规范,否则世人就会拿异样的眼光看待你,甚至排斥你。
现实生活中,许多看似很小的事情都蕴藏着修行的奥义,就看我们自己是否用心去悟。
许多人把念佛当成时尚,赶佛謿,摆架势;双腿盘起,手持念珠,双目微闭,念念有词,感觉“时尚又庄严”,可是在生活中的却是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不要说对众生施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是连普通人的同情心、怜悯心都不具,此类念佛人是何等可怜!
我们修行学佛就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而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建造一个完美的工程。我们无论是修建普通平房还是摩天大楼,必须要打牢地基,只有基础结实坚固才能依次而上,没有基础就是浮土筑高楼。
“菩提心”三个字,在佛书中经常看到,在某些“讲座”中也经常听到,差不多每个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发菩提心。那么,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要如何去落实?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佛弟子并没有认真思考。 有段时间我经常去一个寺院,该寺院的住持生活节俭,平时穿着破旧的袈裟,这在当地同类寺院的住持中比较少见...
关于修行,南无羌佛应大众因缘讲了《什么叫修行》,佛弟子们反复学习,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佛弟子还是没搞懂到底什么是修行,没搞懂怎样修行! 佛陀在《什么叫修行》中说法:“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很多人看到这段法语就认为只要在生活中守戒律、行十善、修六...
学佛修行,大家都知道要行十善、四无量心,菩提发心,然后结合如来正法,了生脱死。目标清晰,道路明确,高举大旗迎风破浪,解脱的彼岸就在前方。可是,许多人似乎忘了一件事,我们自己在什么位置?我们在修行桥的哪端?是趋向菩提道,还是趋向轮回道?有没有一个明确警觉的自我认知?
值此腊八节,让我们一起感谢万事万物......
凡“贡高我慢”者,都有着明显的高傲自大、趾高气昂的习性。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对,别人都不如自己,待人接物缺少了最起码的谦卑......
我曾羡慕那巍峨高耸的巨石,无论身在何方,都举足轻重,威风凛凛。我曾钦佩那泰然自若的青山,任凭浮云如何飘摇,依旧淡定安然。我曾渴望自己是一枚金子,褶褶生辉,由内而外都闪耀着光芒……
静水流深,不言而贵。莲心如初,纯净无邪。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亦复如是。她们沉淀自我,历经浮叶、立叶,初苞孕育,含蕾待放,刹那嫣然,花果并生。
又是一年元旦,旧日的时光已经悄然远去,迎接而来是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开始......
从年头到年尾,恍然而至。谁还能记得儿时的梦想?谁还能忆及五年前的今天?抑或是十年前的某个画面? 那些深刻的,淡然的,浮躁的,安静的过往,道不尽白驹过隙,世事无常。
放下了我执,一切都风轻云淡。原来的烦恼纠结,不过是心随境迁,心随魔走;刚刚看似迈不过去的坎,不过是自己的分别心和执着心在兴风作浪。放下了我执,战胜了魔的考验,我在修行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离成就解脱又近了一步!
我的父亲郝德昌,今年七十岁,他高大英俊、幽默风趣、善良和气、人缘极佳。2015 年 6 月,我父亲去到美国亲授皈依。2017 年 9 月初,父亲的病情恶化,身体日益虚弱。我与母亲啊也在医院加劲恭诵《佛说阿弥陀经》给我父亲听。母亲一遍又一遍地告诉父亲,要观想南无阿弥陀佛圣像,还要真心做大忏悔....
三伯哥进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已有二十多天。ICU 病房,一个人人谈之色变,闻之沉重的词。曾经高大健壮的三伯哥而今已是骨瘦如柴、器官衰竭了。重症监护室每日两次半小时的探望,让我更体会到人生如梦幻泡影的真谛。一息尚存的他们是否明白人生醉梦无常,财产、地位、名誉、家庭、子女等一切即...
我曾经无数次自问:人活着是究竟为了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思善不思恶,谁是本来面目?为了寻找真谛,我要打破这凡尘枷锁,不远千里、万里,寻踪而去......